台灣之美 ── 就算惡地也很美

2018021209:01
最近由於台南龍崎惡地遭政府及承包業者偷挖,居民群起激憤而鬧上媒體。『惡地』因而再受到關注。



惡地?不就月世界嘛?
也對啦,不過狹義地說,月世界是特指高雄古亭、崇德二村的惡地;但惡地範圍更廣,自曾文溪以南的台南、高雄境內都有惡地分布,此外台東卑南溪及屏東墾丁也都有範圍較小的惡地。




二高(國三)378K附近,中寮隧道北口兩側即可見到田寮鄉的惡地景觀




聽到『惡地』一詞,恐怕有些人(尤其那些處心積慮要偷挖的人)會認為這種地形寸草不生、鳥不生蛋,農業無法產出、黎民無以營生,把它挖了可以蓋掩埋場、可以蓋飯店、也可以蓋土雞城……滿腦子只有私人短視的利益,殊不知每種不同的地形各有不同的方式滋養它的子民,更何況這樣的地形珍貴稀少,堪稱世界級,而且破壞之後就再也不能復原。



臺灣西南部的惡地屬厚層泥岩,組織鬆軟,所以受地表水的沖蝕嚴重,形成密集蝕溝及雨溝。
泥岩保水能力極差,雨過之後又很快回復乾燥,所以植生不易,通常都是寸草不生的猙獰地貌,而且交通艱難不易通過,因此稱為惡地。




惡地看似光禿禿好像一眼就可望盡,其實它還是有許多特徵可以好好觀察:
由於特殊的地質,惡地都有著尖銳的山脊,如鋸齒狀。
受到雨水和地表水流侵蝕,順著山脊兩側布滿密集的大小雨溝。 
山坡上小雨溝受逕流作用向下侵蝕發育成的深溝,進而形成V型谷。
下雨時,雨水沖刷坡面形成泥流,並在溝谷堆積成小沖積扇。
乾燥後,泥流體積縮縮形成明顯龜裂痕跡。
有些堆置溝谷中的泥流,組織鬆軟、再遇上雨水時,可能會在乾燥的泥流的下方沖出一隧道,隧道頂部有局部崩陷,形成潛水洞。
在潛水洞的洞與洞之間的隧道上仍有殘留堆積泥,就是天然橋。
如果泥土中如有一顆石礫覆蓋,它會保護底下泥岩不受雨水沖刷,而周圍被雨水沖蝕後,礫石底下的部分狀會突出如指狀,這種差異侵蝕的結果就稱為土指。




其實都不必知道這些也沒關係,這惡地的景觀也有其他地方所沒有的特殊感覺,這麼特殊又漂亮的景觀,你會贊成把它挖掉嗎?

























(by the way)
惡地時常伴隨著泥火山,泥火山並非真的火山,而是混雜著泥漿、水和天然氣,所以外觀是不斷冒著泡泡的泥潭;不過依黏稠度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形狀,有錐狀、盾狀、盆狀。而冒出的泡泡通常是天然氣,遇到火源還是會燃燒的。
泥火山的露頭並非都是固定不變的,隨時都有可能又從另一個地點冒出,這也造成居民的困擾。





(by the way)
有人說三義火炎山也屬於惡地,依定義看當然沒錯,不過火炎山地質構造為膠結鬆散的厚層礫石間夾著薄層砂岩所構成,與這裡介紹的惡地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