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重生的柏林

2008101710:00

德國首都柏林也是一座歷史名城,位於德國東北方修普雷河畔,距離波蘭邊境已不遠,建城年代可溯至西元1237年。

 
柏林市不但是一個城市,也是德國的聯邦州之一,與漢堡、布萊梅三個城市同為德國的城市州,也是漢薩同盟的一員。

1415年起,柏林成為布蘭登堡選帝侯的首府。1701,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柏林成為普魯士王國的首都。

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大帝陸續在中世紀的老城區西部修建了大量的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建築,組成了被稱為「腓特烈城」(Friedrichstadt)的新城區。十九世紀初,柏林又再次進行大規模擴建,眾多新古典主義紀念建築,如國家劇院、遠古博物館、國立美術館、布蘭登堡門椴樹下大街,以及博物館島的眾多博物館建築:老博物館、新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帕加蒙博物館、腓特烈皇帝博物館。柏林為此獲得了「施普雷河畔的雅典」的稱號。

德國是個飽受戰亂的國家(當然也有挑起戰亂),在歷史上,柏林曾淪陷在奧地利、俄國手中,也曾被拿破崙的軍隊占領,二次世界大戰的柏林戰役更是終結歐洲戰場的慘烈戰役,這場戰役導致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整個柏林四分之一以上夷為平地,光是德國軍民死亡人數就死亡四十五萬人;美、蘇、英、法除了分別瓜分德國土地外,更把柏林分為東、西柏林,成了往後四、五十年冷戰的焦點,也是東西方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線。於是柏林圍牆1961813開始建造,從此東西柏林完全分隔,直到28年後圍牆倒下。

現在的柏林已經又恢復了美麗典雅的風貌,真不愧為一個偉大的城市,一個偉大的城市是不可能一眼把他看完的,不過因為行程的關係,我們也只能安排一天,於是我們也就寧可擇其部分精華,其餘的就留下作為以後再來的藉口了。


柏林市位居交通樞紐,鐵路中央車站是繁忙的轉運中心,立體交叉的鐵路網絡四通八達。此為大廳一角,可以看到樓上有列車停靠,另外還有地面、地下好幾十個月台。


國會大廈。1894年,建築師瓦洛特設計建造,最有名的透明穹頂,每天吸引許多遊客排隊參觀


布蘭登堡門。進入此門就是原東柏林的範圍了,門外地面還保留有柏林圍牆遺跡。門內廣場有人穿著軍裝,手持美、蘇國旗供人拍照留念,不過這是要收費的。
1806年拿破崙占領柏林,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馬車拆下來運回法國,直到1814年才歸還。


地面上用石塊鋪成的明顯線條,是原來柏林圍牆的遺址。


拆除後的柏林圍牆,切下數塊,陳列在波茨坦廣場的原來圍牆遺址上,見證著歷史的悲劇。


紅色市政廳也是著名地標建築,用紅色沙岩雕砌而成,精緻華麗。


修普雷河貫穿市區,兩岸有目不暇給的漂亮建築。


也有許多美麗典雅的橋梁橫跨河上


博物館島在修普雷河上,島上全部都是無與倫比的精緻建築群,現在成了各種博物館,而且已被聯合國指定為世界遺產。


河上較低的橋梁設計頗為別緻,平時橋面密合平整。當有船隻通過時,兩邊的絞盤將橋板往兩邊吊起,如此就可以讓船隻通過。


從高處(柏林大教堂的高塔)鳥瞰修普雷河及柏林市區


歷史博物館


瑪莉恩教堂。教堂不算大,卻是柏林最古老的教堂,值得一看


聖尼古拉大教堂。也是柏林最古老的大教堂,建於1220年,是古樸典雅的中世建築。


國家歌劇院。漂亮的巴洛克風建築,雖然在整修中,但是外觀以建築原樣的看板做成圍籬,比起醜陋的鷹架好太多了。


根達美廣場。由三座偉大的建築圍繞的美麗廣場,遠方是德意志大教堂,中間是演奏廳,近景是法蘭西大教堂。


演奏廳


法蘭西大教堂


在這裡領教了柏林天氣的善變,前一張照片拍完不到五分鐘,天空『突然』烏雲密布,接著狂風夾著驟雨,但很快又艷陽高照。如此重演了幾次,我們就這樣弄丟了一把雨傘。



最著名的柏林大教堂。雖然歷史遠不及聖尼古拉大教堂,但其精緻與華麗卻無與倫比,曾是霍亨索倫王室的教堂與墓葬之處,並且是基督教拿來與天主教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相媲美的大教堂。二戰時在戰火中嚴重毀損,1993年重新開放,修復工作還持續在進行,是遊柏林不可不到的景點。
由於教堂實在太精美了,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所以將會另外以專文詳細加以介紹。